地球一小时——环保意义在于1小时之外
世界一小时活动,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出的一项全球性节能活动,提倡每年三月最后一个星期的当地晚上20:30—21:30熄灯一小时。自2007年在澳大利亚首次举办以来,一年一度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环保活动之一。
今年是“地球一小时”登陆中国的第11个年头。从一个小小的关灯动作开始,该活动逐渐成为了一个席卷全球、家喻户晓的环保运动。
但是其中也存在争议,其中最大的问题集中在:其一,关灯一小时真的节能吗?最新的报道称,就单个家庭而言,关灯一小时节约的电能占一年耗电量的比例非常有限。就社会而言,“地球一小时”活动减少的耗电量同样微乎其微。
其二,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不少人只是抱着娱乐的心态来参加“地球一小时”的活动,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许多人在关灯的这一小时内,为了方便或仪式感,会选择一种愚蠢且与环保背道而驰的替代方案——点蜡烛或打手电。因此,也有人表示,该活动“作秀”成分大于实际意义,一些参与者从众狂欢,并没有真正的环保意识。
的确,关灯一小时确实对节约的电能非常有限,有时太过注重于活动形式的效应,往往忽略了对其内涵的深度挖掘,让人们将所有的热情都倾注于“地球一小时”活动本身,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养成低碳生活的习惯,依然“大手大脚”地用水、用电、用煤、用油,这也让“地球一小时”活动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活动主办方WWF这样回应:“‘地球一小时’不是一个节电或减排的活动,而是一个致力于传播环保理念、具有象征意义的环保活动。”
是的,地球一小时发起的初衷,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就是希望以一种简单可行的实际行动,唤醒大家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正如我们希望打假不要只出现在“3·15”,做好人好事不要只出现在“学雷锋日”一样,地球一小时不是一场环保秀,而是希望人们对环境的重视和对人类行为的反省不要只聚焦于这一小时内!
是的,超越一小时,我们能做的其实还有很多。无论是节水节电、垃圾分类,还是拒绝野生动物制品;抑或是“关心粮食和蔬菜”,共享单车绿色出行、早睡一小时、少用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用具、使用清洁能源,作为生产夜光粉的厂家,大红鹰品质鼓励无论是办公区还是生产区的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关掉不必要的灯源和耗电设备,循环利用可回收物品,并提倡办公无纸化等等。大红鹰品质16年致力于研发蓄能发光的环保夜光材料,让环保行为和环保思考渗透到研发生产中。行胜于言,环保意义在于长期的坚持,远超于1小时,更不是环保秀。